德育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园地>德育活动

北京公众眼中的学生素质及素质教育

来源: 日期:2008-02-11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2006年,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开展“公众对各类学生素质状况的评价和对素质教育的期望”的调查。课题组借鉴ERGExistenceRelatednessGrowth)理论框架,开展了三个层面的调查,即公众对各类学生素质的评价、公众对素质教育的一般期望、公众对素质教育的评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回收问卷1506份,其中有效问卷1499份,有效回收率为99.5%

一、调查结果

(一)公众眼中的学生素质现状――健康可爱但心理脆弱、能力不足

1.各类学生的素质仅是及格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各类学生的素质都不太满意。在他们眼中,各类学生的素质水平只是及格水平,其中中学生的素质所获评价的平均分值最低。

小学生素质评价量表共有20条陈述,满分为100分。公众评价结果,小学生素质平均分是63.40分,而有41%的公众对小学生的素质评价是不及格,未达及格线的有6条。中学生素质评价量表和大学生素质评价量表都有26条陈述,满分都是130分。公众评价结果,中学生平均分是78.96分,大学生平均分是83.70分。换算成百分制,前者为60.74,勉强及格;后者是64.40分。而有50.7%的公众对中学生的素质评价是不及格,未达及格线的有11条;有33.2%的公众对大学生的素质评价是不及格,未达及格线的有6条。

可爱、脆弱的小学生

公众对小学生素质的评价表达出了喜爱和担忧的双重倾向。其中,公众对小学生评价最高的前五项是:“很有个性”、“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热爱生活,积极乐观”、“想象力丰富,有创造性”、“热爱集体,有集体荣誉感”;公众认为小学生素质表现最不好的前五项是:“缺乏独立意识,依赖性强”、“对自己的缺点认识不足”、“不爱干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差”。

健康、盲目的中学生

公众对中学生素质的评价最低 。一方面公众肯定了现在中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中健康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认为现在的中学生具有盲目性特点。

公众对中学生素质评价最高的前5项是:“很有个性”、“身体发育良好”、“生活态度很乐观”、“关心集体,有集体荣誉感”、“孝顺父母”;认为中学生素质表现最糟糕的前5项是:“盲目攀比,乱花钱,没有节俭意识”、“缺乏独立意识,依赖性强”、“不会自我调控感情与情绪”、“盲目崇拜,没有判断美丑的能力”、“意志不坚强,害怕困难”。

知行分离的大学生

公众对大学生素质的评价表达出了对大学生知情达理一面的肯定,也表达了对大学生践行能力的不满。

公众对大学生评价最高的前五项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了解一定的生理卫生常识”、“能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尊重他人”;认为大学生素质表现最不好的前五项是:“眼高手低,理想与现实脱节”、“社会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与压力”、“在生活上相互攀比,没有节俭意识。

2.各类学生素质脱离了畸形发展模式,但尚未实现协调发展

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是有成效的,但是学生素质发展依然处在不协调状态。

公众在评价学生素质时,肯定了他们身体健康、有个性、乐观向上、有一定道德水准。小学生和中学生素质评价量表中得分最高的都是“很有个性”这一项,按百分制算,平均得分都在80分以上。关于“积极乐观”的评价得分也在中等水平以上。在道德方面,学生们对父母的态度、诚实守信等方面也获得了公众的基本肯定。

另一方面,公众认为,中小学生依赖性太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而大学生心理脆弱,社会实践能力较差(学生们在这些项目上的得分都是最低值或接近最低值)。

(二)公众对素质教育的最大期望――心理关怀和道德培育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目前素质教育状况的评价不高;在素质教育应优先解决的问题及最应该培养的学生素质问题上,“心理”和“道德”都排在头两位。

1.公众对目前素质教育状况的评价不高

在小学素质教育方面,公众认为“一般”的占52.9%;“比较好”和“非常好”的占33.6%;“比较差和非常差”的占13.5%。在中学素质教育方面,公众认为“一般”的占55.6%;“比较好”和“非常好”的占23.5%;“比较差和非常差”的占20.9%。在大学素质教育方面,公众认为“一般”的占48.9%;“比较好”和“非常好”的占41.3%;“比较差和非常差”的占9.8%。总之,认为“一般”的在一半以上或一半左右。

2.素质教育应该优先解决的问题

公众认为对于各类学生的素质教育,应优先解决的前五项内容都是心理、道德、课程、考核和学生管理五个方面。不过排序有些不同:

公众认为,在小学阶段应该优先解决的前五个问题是:“缺乏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德育教育工作不到位”、“提供的特色、兴趣课程不丰富”、“对学生的考核手段单一”、“对学生的管理方式陈旧”;在中学阶段应该优先解决的前五个问题是:“缺乏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德育教育工作不到位”、“对学生的考核手段单一”、“对学生的管理方式陈旧” 、“提供的特色、兴趣课程不丰富”;在大学阶段应该优先解决的前五个问题是:“缺乏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德育教育工作不到位”、“对学生的管理方式陈旧”、“提供的特色、兴趣课程不丰富”、“对学生的考核手段单一”。

可以看出,除了心理和道德以外,公众对素质教育最不满意的问题,对小学生是“课程设置”,对中学生是“考核手段”,对大学生是“学生管理”。

3.各级教育中应优先培育的学生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各类学生最应该优先解决的素质的前三项中都包含有“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前五项中都包括“社会实践能力”。不过,公众对各级教育中应优先培育的素质的选择有较大不同,对于学生最需要培养的素质中列前五位的分别是:

小学生: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文化素质、社会实践能力;

中学生: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文化素质、与人沟通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创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

这一结果表明,公众对各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呈现清晰的渐进式发展路线图。对于小学生,学习是仅次于心理和道德的素质;对于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仅次于心理和道德的素质;而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上升为“第一素质”。

二、进一步的分析

公众对于目前学生素质状况的评价和其对素质教育的期望,与公众自身的特征有何关系?把握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客观地看待公众的评价和期望。

(一)公众自身的特征对其评价学生素质的影响

1.公众居住地的差异对于学生素质的评价影响不明显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小学生评价方面,郊区38.3%的公众认为小学生的素质不及格,城区公众的这个比例为36.5%显示郊区公众略微严格一些。而在对中学生的素质评价方面,这一数字很接近,城区为50.4%,郊区则为51.2%。在对大学生的素质评价方面,这一数据几乎一致,城区33.2%,郊区33.1%

2.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对学生素质的评价

1)女性在对学生素质评价方面比男性显得宽容一些。在关于小学生素质的评价中,女性评价不合格的比例比男性低5.5个百分点,为34.4%;在关于中学生素质的评价中,女性评价不合格的比例比男性低6个百分点,为47.7%。不过在对大学生评价方面,两性高度相似。

2)年龄差异引起的评价差异具有戏剧性。在对小学生素质评价方面,20-29岁和50-59岁这两端的公众不满意比例明显高于中间两个年龄组。在对中学生评价方面,只有40-49岁的公众不满意比例低于50%,其余三个年龄组都超过50%50-59岁这一组更是接近60%。而在大学生评价方面,年龄增长和不满意比例增长方向一致,不过20-29岁这个年龄组的公众则只有26.5%的人评价不合格,是所有年龄组公众对各类学生不满意的最低比例。评价优秀的比例大体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的。

3)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中小学生素质不满意的比例也越大。在小学生素质评价方面,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公众中,认为小学生素质不合格的比例在三成以下;而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公众中,认为不合格的比例超过四成。在中学生素质评价方面,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公众中,认为中学生素质不合格的比例在四成多;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公众认为中学生素质不合格的比例超过六成。不过,在对大学生素质评价方面,这一差异就不明显了。

4)收入水平越高,对学生素质的评价越严格。其中,在不满意比例上,以中学生量表最为显著,收入7000元以上的公众不满意比例超过七成,而收入在1000元及以下的公众的这一比例约为四成六。

3.获取信息渠道的差异影响公众对中小学生素质的评价,对大学生素质的评价影响不明显

数据显示的特点是:与学生有长期直接接触机会的公众评价不合格的比例明显低于没有这样机会的公众;而通过“互联网”渠道了解情况的公众评定小学生素质不合格的比例低于其他公众,但却是各个渠道中评定大中学生素质不合格比例最高的人群。换言之,对不具备直接接触大学生和中学生机会的公众而言,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对其影响深刻。

在小学生素质评价方面,通过“自己的孩子”了解情况的公众评价不合格的比例是26.3%低于那些不是通过这一渠道了解情况的公众18.4个百分点;在中学生素质评价方面,通过“自己的孩子”了解情况的公众评价不合格的比例是43.3%,低于其他所有渠道公众评价不合格比例12.5个百分点。在大学生素质评价方面,差别不太大。

(二)公众自身的特征对其评价素质教育的影响

进一步的因子分析表明,公众自身的特征对其评价素质教育的影响很微弱,而公众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则对其评价素质教育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三、几点启示

1.要使素质教育得到公众的认可,首先要使公众认可学生的素质

公众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凸显了回归人本的要求。这一评价是一个复杂因素影响的结果,它受到公众自身特征的影响,也受到公众对学生素质评价的影响,而后者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启示我们,要使素质教育得到公众的认可,首先要使公众认可学生的素质。

2.在心理健全和道德良好的前提下,从“会学习”到“会交往”、再到“会实践”应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线路

公众对各类学生素质的评价及其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和期望,为我们勾勒了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线路――“会学习”→“会交往”→“会实践”。未来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对小学生而言,在于培育他们优秀的生存素质;对中学生而言,在于培育他们的道德素质对大学生而言,在于培育他们全面发展的素质,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

3.未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素质教育推进者要加强与公众的互动

公众的社会经济地位特征和其获取信息的渠道都对公众评价中小学生素质产生影响,而各种媒介特别是互联网的影响举足轻重,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在未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各种媒介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为公众能够更直接和正面了解学生、了解素质教育的推进创造机会和条件。

 

北京师范大学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